《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共中士道

现在讲至共中士道部份。正中士的动机是欲求由六道中解脱出来,所以中士道的内容主要分为培养欲求解脱之心及解脱之具体方法这两大部份。在讲说时,我们分四支来讲,一为培养出离心,二为判断其生起与否之准则,三为破除有关此教法之常见误解,最后教授成就解脱之方法。

现在先讲第一支 —— 出离心。

 

出离心

如果我们根本不明确知道要培养的是什么,便很难指望能生出它了。故此,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出离心的定义及好处,然后才学习培养它的正确方式。

 

出离心之重要性

出离心便是欲求解脱的动机、求解脱的心。什么是“解脱”呢?“解脱”就是自由、自在及不再受到束缚的意思。如果我们被绑起来了,或者我们被拘禁在一个密牢,然后我们逃走了出来,这便称为“解脱”。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但我们现在的处境像被束缚在监狱之中,六道轮回是我们所处的监狱,烦恼及业力正是我们的枷锁。自无始以往至今,我们的身心被烦恼及业力所主宰,轮不到我们自主,所以我们被迫、无选择地在六道中转来转去、迷途转向,毫无自由或自主可言。我们的心长期以来被烦恼充斥,就似油滴在纸上一样,很难再把油从纸张上清除。因着这些烦恼,我们造作了许多业,譬如说我们因为贪吃而宰杀海鲜,或者我们因瞋恨心而伤害别人等等。这些基于烦恼而生的业,就像蜘蛛网般把我们缠住,令我们无法离开及无法自由。如果我们一天未能把烦恼及业与心的主仆关系反过来,便一天不得真真正正的自在或解脱。衲举一个例子:在监狱内的人,由于长期被拘禁,慢慢地便习惯及认命了,不再会想及出逃之可能性。如果要达到自由的状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他们必须先有逃走的心,二是他们必须懂得逃走之方法。如果根本没有欲逃之动机,就不可能成功逃出。同样道理,如果我们以为六道十分美好及舒适,并不想离去,是不可能解脱的。若欲达到解脱六道之境界,必须懂得如何观察及分析现在处境,见到现况并不安乐,先有欲解脱之强烈心愿,然后再实行解脱的方法,此二者缺一不可。在分析时,我们应观察自己是如何地被烦恼及业力所控制,同时也要见六道之本质为苦。此二方面,我们必须通过参思而生出觉受,基于这些觉受所生出的欲求脱苦之心,便正是出离心了。

 

培养出离心之方法

刚才已说明了出离心的定义及重要性,但到底怎样才能培养出强烈的出离心呢?修出离心有两种方法,一为透过参思四谛教法中之苦谛及集谛,另一为透过参思十二因缘流转的方法。

现在先讲第一种方法 —— 参思苦谛及集谛。

苦谛及集谛

在佛法中,四谛教法十分重要,而苦谛及集谛便是四谛中的前二者。

我们先为在座中对佛法不太熟悉的人讲解一下四谛。“谛”的意思是“真理”或“真相”。四谛是佛陀所开示的四种真理。在佛陀示现成佛之经过后,他在鹿野苑首度说法时,所说内容便包括了四谛教法,故此可知这部份之教法多么有代表性。在后世之小乘宗派中,四谛更是主要之研修内容。

四谛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及道谛。苦谛讲述六道之苦的情况;集谛解释苦之来源,亦即烦恼及业力。灭谛描述无苦的境界。道谛是达至灭苦的方法,亦即戒、定、慧三学。打个比方∶苦是描述病况,集是讲病因,灭是描述健康的理想状态,亦即病况之相反情况,道是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法,所以它是集的相反。这四谛是两套相反的关系,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道是灭的因,灭是道的果,灭是苦的相反情况,而道谛是集谛的对治。

平常我们在谈及因果关系时,惯例是先说因而后说果,为什么在教授四谛时,却把苦谛列在集谛之前呢?这是为了修持的目的。我们凡夫为无明所蒙蔽,误执苦为乐境,所以必须先见苦,才会去究其因。若不自知苦,根本不会想去研究其成因。佛在开示时,便先让人看到苦,令其明白自己处境十分不美好,然后方解释苦的来源 —— 集谛。在参思菩提道次第时,我们亦依这个顺序而修。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