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地本源》--【事師五十頌】釋義開示

 

  今晚開講【事師五十頌】這部論著。衲曾在根本上師赤江仁寶哲座前聽受這部論的完整講解及得到其口傳傳承。如果依傳統方法來講解這部論,起碼要用上十天時間,故今天我們依宗喀巴祖師之注疏簡單講述其重點,這樣會比較簡潔及易於明白。

  【事師五十頌】的著者為巴布拉大師(注:梵文Aryasura,藏文Babula,漢傳佛教中稱為「馬鳴」)。藏文【大藏經】中的密續部共有二十至三十卷左右,【事師五十頌】被收於此部中。

  西藏的佛學典籍有一個傳統,凡是由梵文翻譯成藏文的經論,皆會標明原本梵文書名,然後才列出其藏文譯名;西藏本土之論著,則只有藏名,而並無梵文名稱。【事師五十頌】的藏名是Bla-ma Inga-bcu-pa,但在藏文版【事師五十頌】的首頁,卻寫著Gurupancasika,這就是本論的梵文原名。在藏文版的起先印論的梵名,是為了標示藏文版【事師五十頌】乃由梵文翻譯而來,而並非西藏祖師之著作。

  佛經和宗喀巴祖師都說過:「一切世間與佛法上之成就,無不出於師長之恩德及開示,故依止師長乃修行及成就之根源!」依止師長分不同層次,此亦即說小乘對修行者如何敬師有其要求,大乘顯宗的要求又比小乘者嚴格一點,大乘密宗對敬師的要求則最高。【事師五十頌】的內容,全是有關依止上師的教授。這些教授本來出自【大藏經】裡的顯宗經典及諸密續中,並非本論著者自創,但著者把它們從許多經續中抽取了出來,濃縮地結集為此五十頌偈。本論主要講授修行者如何依止金剛上師,所以這是對密法修行者的要求,而並非對顯乘或小乘修行者的要求。衲並非指小乘或顯宗行者不必敬師,這裡只是說佛教對他們的敬師要求比較低,並不似本論中最為嚴格的要求而已。【事師五十頌】雖然屬於密法中的教法部份,但從未學習密法的佛教弟子,仍可學習其內容,這是宗喀巴大師之注疏中所說,其依據在注疏中有詳述,大家可以自行參考其漢文譯本。假設有一個人首先依止某師長學顯乘菩提道次第多年,後來他學得差不多了,心欲向同一位師長求學密法,便應先學【事師五十頌】,看看自己能否做到論中之要求。雖然他先後面對的是同一位師長,但由於師長的身份將從顯宗上師進一步變為兼具密法金剛上師之身份,弟子的敬師程度便有必要提升至密法中對敬師之要求程度了,所以他必須在學密前預早學習【事師五十頌】的內容。

  現在開始講本論內容。剛才衲已經提過,我們將依宗喀巴祖師之注疏來釋義,但在原注疏中,宗喀巴大師引用了許多佛經中之依據以作補充,我們今天由於時間有限,衲就不會深入地把這些較學術性的佛經引句一一解釋了。

  現在我們開始一句一句地解說。

得具貴勝金剛薩垛上位因 上師足蓮如實恭敬為作禮

清淨續說依止彼 今總集說其敬聽

  這四句包含了著論者對師長之敬禮及其著論的原因和依據。此四句的意思是說:「在已證得空樂不二智慧境界的上師足前,我如法地恭敬作禮。由於許多經論都說我們應當依止師長,我現今把這些散見於諸經續中的開示結集起來,聽者及讀者應恭敬地學習它們!」文中的「貴勝金剛薩垛」是指已得空樂不二智的具德師長。後二句說明著者並非自己發明瞭什麼新創的開示,而只不過是有所依據地把這些眾多散見於各經典中的有關開示,濃縮地彙集在一起成論而已。這裡說明瞭兩點:第一,論中所教內容全部有根有據的,並非著者自創,所以堪作指引;第二,著論之原因是由於依止師長的開示散見於極廣大的佛學典籍中,故有必要把它們彙集在一起,以便學習。

已能獲得勝灌頂 如是金剛軌範師 十方所住諸如來 三時現前為作禮

  這一偈解說了為何弟子應對自己的金剛上師禮敬及承侍。

  在未求灌頂前,弟子應已具備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見此三主要道(注:有關三主要道開示,見法師著作【甘露心華】)之覺受。未能及此資格者,若對此三者通達、明白,亦可勉強說是及格。以上乃指過往的年代,現今許多事及許多傳統都變了,但大家應起碼對菩提道次第教法有所認識及學習,方有受灌頂之資格。若連這起碼要求也達不到,受灌頂亦只不過是浪費時間而已,別無太多利益可言,亦難望可得到什麼實在的成就。衲在這裡所說的灌頂,是指正式的、包含寶瓶灌頂等環節之大灌頂一類,而並非指大部份公開法會中所授之隨許類(注:藏文Jenang,在漢地時亦稱作「結緣灌頂」)。給予我們這類正式灌頂的師長,我們稱之為「金剛上師」、「金剛阿闍黎」或「金剛規範師」等,即梵文中的Vajracharya。金剛上師的定義便是如此,它不同於一般意義上之上師。衲有時見到有些人隨便稱別人為「金剛上師」,這是不太正確的稱呼。我們對任何師長固然皆應恭敬而尊稱,但如果他們並非傳授密法的師長,便不稱為「金剛上師」,這是定義上的分別,而與恭敬或否並無關係。

  現在說及的此偈內容說:「對受過其灌頂的師長,十方如來皆於三時現於其前年恭敬作禮!」文中的「十方」是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及下十個方向,實即指一切虛空。一切佛尚且對賜其灌頂之金剛上師三時作禮,何況我們這些凡夫弟子呢!所以這裡是說,金剛上師是堪受我們禮敬的,我們理應對賜予密法灌頂之師長禮敬。

以最勝信日三時 獻花中圍而合掌 頭頂接足為作禮 開演上師當敬事

  這一偈是說,在每日的三種時段中,我們應對金剛上師合掌、獻花、供養曼達(注:梵文Mandala,漢文亦譯作「中圍」)及頂禮等,以表示尊敬。偈中所說的三時,是指日及夜的初、中、後三個時段。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並非日夜皆坐在自己的金剛上師面前,所以我們不可能每天向他們的真實肉身作禮。受過摩訶無上瑜伽密部灌頂的弟子,有誓言每天必須修六次或廣或略的其中一種上師相應儀軌,這種儀軌的內容包括了對師長之供養、頂禮及獻曼達等。每天修這類儀軌六次,便正好符合了諸經續及此偈中於「日三時」對師長供養、頂禮及獻曼達等的要求。

師或在家新出家 為避世間譏毀故 以持禁戒心作禮 面前所置正法等

若獻座位若起立 作事業等諸敬事 有禁戒者普應作 唯離拜及非妙業

  這二偈說及對師作禮之例外情況,其內容是說:「如果弟子是出家人而為師者是在家人或比弟子受戒晚的僧人,為了避免世俗上之非議,弟子於頂禮時應面向師前的佛像或佛經,而只在心中頂禮師長便可。對師獻座、站立迎師及為師長辦事等其他事,並無例外情況,唯身頂禮及為師父洗腳此類事業,在必要時可以開許。」偈中的「有禁戒者」是指沙彌、比丘、沙彌尼及比丘尼;「非妙業」一詞是指在世俗上被視為低下的工作,例如為他人洗腳等事。

  從密法的角度來說,一個人是否具備當金剛上師的資格,與他是否一位僧人並無必然關係。許多具資格的金剛上師是出家比丘或沙彌,但也有些金剛上師是在家的居士。一位合格的金剛上師必須具備各種資格,譬如說他必須具足德行、曾得傳承、曾完成密法閉關及熟諳佈設灌頂壇城的學問等等,但卻並不要求金剛上師必須是出家的比丘。假設有一位比丘對一個現在家相的金剛上師生起信心,向他求得了灌頂,從此他便成為了這個現居士身份的上師之弟子。前面已經說過,作為一個弟子,恭敬頂禮及供養師父,從密法的師徒關係來說這是恰當的。可是,在不懂密法傳統的人眼裡,如果有比丘向居士頂禮,他們便會認為不合理,甚至造作不善口業而非議比丘的傳統,這樣便不太好了。再舉例說另一種情況,譬如授灌頂的金剛上師是一位剛出家的比丘,弟子卻是僧臘較長的比丘,若依密法傳統來說,弟子頂禮上師固然理所當然,但若依比丘傳統來說,早出家的比丘不應向新出家比丘頂禮。在以上這類情況中,為了避免別人非議,弟子可以對上師面前的佛像或佛經頂禮,而只在心中頂禮上師。這只是指在可能導致別人造作口業之必要情況下方可開許。在其他情況下,譬如說根本沒有第三者在場或第三者理解密法傳統的情況下,弟子則仍應作禮。至於其他弟子應作的事,例如站立迎師、供養上師、為師辦事及讓座等,即使自己身份是比丘弟子而上師現居士相或僧臘較短,仍然應當如法進行。總言之,十方諸佛尚且對其金剛上師頂禮,作為比丘弟子向現在家身或僧臘較短的金剛上師頂禮等,本來並無錯誤,然而為了避免損害比丘傳統及避免不懂密法的人非議,在上述之特殊情況下,弟子可以不用身體頂禮及不必作為師洗腳等事,但其餘承侍諸事仍然必須照辦。

  剛才解釋了敬師之理及講解了恭敬師長之例外情況。以下由第六至第九偈,是有關挑選金剛上師而依止的教授。

  第六偈是:

上師及與其弟子 同等失壞於誓句 勤勇軌範及弟子 最初應互相觀察

  在修持顯道有一定基礎後,若心欲入於密乘,便應重新尋找合資格傳授密法的上師。傳密法的上師,既可以是以前已成立了師徙法緣者,亦可以另外尋找而依止。假設我們以前只有能傳顯乘法義的師長,此時我們便需別覓金剛上師。如果在教我們顯乘法義的師長中,有具密法傳承者,師徙間在傳密法前仍然需要重新互相觀察,這是因為一旦傳了密法,師徙關係將會提升至另一層次的原故。

  在古印度的傳統中,准弟子會對準金剛上師觀察多年,至認為有信心了,方提出灌頂之要求,此時准上師不會馬上答應,他亦要觀察弟子多年,確認准弟子是學密之根器,方正式傳予密法。為什麼我們對傳授及接受密法這麼謹慎呢?經中有說,正如雪獅子的奶必須用琉璃寶皿才能裝載,如果倒在泥皿中,皿便會破裂,根本無法盛載這麼寶貴的東西;同道理,非根器者根本無法承受密法。如果師徒間未經觀察,隨便地傳授和接受密法,一旦傳了法而弟子失壞誓言,對雙方都不利,根本沒有任何利益可言,反而只會帶來害處。

  在衲年青時的年代,尋找合格之金剛上師並不難。當年有宗座達賴喇嘛尊者的正、副經師鈴仁寶哲及赤江仁寶哲住世,他們兩位是藏地公認的大師,所以不必太多觀察便可以放心依止。當年在青海、甘孜及日喀則等地區,亦皆各有當地之傳承代表性人,這些都是被公認的宗師,所以求法者可放心地依止學法。對這類派內各大寺院公認的大師,我們可以幾乎不加觀察便依止,但這只屬例外的情況,對其他人我們仍應善加觀察,切不可隨便拜師學法。准弟子觀察准密法上師,先不看上師是否嘴巴上說得天花亂墜,而首先必須查看傳承。無清淨傳承者,即使說法如何精彩動聽,也都是沒用的。上師觀察密法弟子,則主要看其有否一定的智力、信心與誠心。

具慧弟子不應從 無有悲愍而忿毒 貢高貪著不守護 自矜而伐為上師

  以上第七偈說明瞭哪種上師不堪依止。它的大意是說,有智慧的人,不應該依止無悲心、具嗔心、具我慢、具貪心及喜歡自誇者。所謂「無有悲憨」者,是指無心解救眾生之苦的人。如果一個人沒有悲心,便無當金剛上師之資格。對自己喜愛的人比較好,這不叫悲心,這只是世俗上的執愛而已。這裡所要求的悲心,是指平等對待一切眾生的悲心,而並非指世俗的執愛心態。一個無悲心的人,連顯乘師長之資格也未具備,所以他當然亦無當金剛上師之師資。有嗔心、傲慢心、貪心及自誇等過失者,當然亦不是理想的金剛上師,這一點相信不必多解釋了。此外,無密法傳承者,若自己聲稱可傳授密法,這些便是徹頭徹尾的騙子,大家亦不可以依止。

堅牢調伏具足慧 具忍正直無諂曲 了知咒與續加行 具足悲湣解諸論

畢竟曉了十真性 善巧繪造中圍業 了知宣說咒加行 其心專一根調伏

  前面第七偈說明瞭哪種是不堪依止的准密法師長,現在說及之第八及第九偈,正說明瞭堪作金剛上師者的資格。

  理想的金剛上師,應該時時刻刻能管好自己的身、語、意。文中的首二句 --- 「堅牢…無諂曲」,正是指能調伏自己的身、語、意。其餘的要求,包括了對戒、定、慧三學及三藏、五明通達,自己亦在努力實踐這些佛法,更要通曉密法。有關通曉密法,這裡的定義分為內及外各十種資格,亦即偈文中所說及的「十真性」。這些資格,大概包括了能授四部灌頂、通曉各種念誦及供養、擅長佈設壇城及懂得結印及火供事業等等,在此無必要一一細述,大家若有興趣可自行參考市面上的佛學書籍。

  總之,若具備上述條件者,我們經謹慎觀察而生信心後,方可依止學密。密法層面上之師徒關係至為重要,大家千萬不可輕視。在拜師前,我們必須善加觀察。在一旦受灌頂後,師徒關係便告成立,我們便不可以讓這關係有任何破損,否則修行便難有所成。

於彼等同怙主想 既為弟子若輕毀 即名輕毀一切佛 是故恆常當得苦

  在現今末法年代,師徒間互相觀察不多,許多人隨便拜師受灌頂,甚至有些人在剛受了灌頂、離開道場時便已開始在背後罵師長:「剛才那個喇嘛話太多了。害得我這麼晚才能回家吃飯!」,這樣的情況十分可悲。我們要明白,金剛上師傳於我們的,是令我們可以在一生中便成就佛果的法門,而成就佛果,原本是需要無量劫才可以達到的,所以這種恩德尤為深重。若謗自己的密法師長,便等同謗一切佛,其果報極為可怕。

若有輕毀軌範師 便由疫氣傷害病 鬼魅熾然或諸毒 增上愚癡而命終

王法火難或毒蛇 水或空行或盜賊 鬼魅邪引所殺害 從此墮入那落迦

普於一切軌範師 何時不應惱觸心 若由愚癡而現行 那落迦中受煎逼

諸所示現極可怖 若無間等那落迦 一切輕毀軌範者 正說應住於彼處

是故一切勤勇者 預其金剛軌範師 大慧自善不矜伐 何時不應起輕毀

  若對自己的金剛上師輕慢或生起邪見,其業報十分深重,而且來得極快。十惡業乃至五無間重罪之罪業,我們尚可依師所教地去懺淨,但若連恩師亦輕慢了,其業報難以淨化,在今生我們便可能遇上如同【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說之早夭十八種死因;在死後,我們會被此極重業力牽引而墜入三惡道中投生。

  以上數偈,說明瞭輕慢金剛上師之現世及未來世果報,並勸喻我們千萬勿作這種後果嚴重的惡業。現今許多人根本不知密法上之師徒關係的嚴重性、不懂敬師,只勤勞於到處拜師以求更高、更深的密法,於得法後卻不恭敬自己師長,甚至隨便批評及至漫?,其後果極為可怕。若已曾作此等惡業者,千萬不可拖延,而應馬上在師長面前懺悔。如果師長已不在世,我們亦應在其身像、照片或遺物前,心想面對著活生生的師長,以至誠的心懺罪。

  以上第十至第十五偈,教導我們遠離不敬金剛上師。由第十六至第四十三偈,則全是有關如何敬師的教授。

諸有恭敬供上師 隨順師故而奉施 從此熾然等侵害 當來亦令不出生

  這說明瞭了恭敬地供養上師所喜之物等敬事,能淨化不敬師之過失。

於自誓句軌範師 以非可施妻與子 及以自命常承事 況復變動諸財物

  正如本師釋迦尼佛前生身燃千燈為求一偈開示,我們亦應把自己的身、命、心及一切所有供養師長,甚至連自己最為執愛的女兒或妻子獻于師長為奴為僕也心甘情願。文中的「非可施」一詞,正指極難舍離的物件,譬如妻子、兒女乃至自己的生命等。對這種要求,在座大家不見得能辦到,而且在一般情況下也無比必要,但我們應至少知道經論上對敬師之要求程度,而祈禱我們有一天能達及這層次的恭敬心態。

是故無數俱胝劫 極難獲得大覺位 若有具足勤精進 亦於現生能賜予

  第十八偈說明瞭供養師長的理據。依顯乘來說,成佛必須經過三大無量劫方能成功,但金剛上師卻賜予了我們一生中便可能成就佛境的勝妙法門,這種大恩如何能報呢?對這麼深恩的師長,我們當然應以一切所擁有的恭敬供養,而且這些供養對比其大恩,亦只不過是聊表寸心,並不足以報其深恩。

恆常守護自誓句 恆常供養諸如來 亦恆奉獻其上師 此與一切佛同等

欲得無盡真實者 以其少分堪悅意 變成至極殊勝者 若彼若此獻上師

若能於此恆施供 即是恆施一切佛 此施名為福資糧 資糧令得勝悉地

  此三偈頌說明供養師長如同供養一切諸佛,所以我們應以自己所喜悅的物品供養師長,以迅速地集聚成佛之功德。由於師長之恩德深重,他們是我們積集功德的最勝功德田。大家不必對此感到驚訝。業力極為深妙的一回事,因應對像之不同,同等事業之果報亦不同,譬如說我們若殺害自己的親父母,由於其對我們恩重之故,其業報比殺害一個陌生人重得多;同道理,由於其恩重之緣故,即使一位師長客觀上只是個凡夫,他仍然是弟子的最勝資糧田,供養他便等同供養諸佛。

  在古印度,歷代祖師皆不惜身及命供養師長,這些典故我們可以在祖師傳記中讀到。在供養時,我們必須注意,應當供養上師喜愛的東西及自己珍愛的物品,而不是把低劣的財物供養。在供養時,我們也應注意供品之緣起是否吉祥。一般來說,供養空心的東西不太吉祥。在供養時,我們切不可心想正在利益師長或對其有施恩,而應心想這是為了自己聚累功德而作的。作為師長者,為了讓弟子積德及懺淨,則應慈悲地接受供養。

  密法誓戒要求弟子日三次、夜三次向師長供養,所以我們必須小心遵守這些密戒。在修誦六節上師相應儀軌時,我們象徵式地每天六次在觀想中供養師長,這可說符合了這一條密戒要求,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常常供養,以令自己得益。

是故弟子應具足 悲捨戒忍諸功德 軌範師與金剛持 不應觀為有別異

  作為弟子,我們應該具備文中要求的「悲」、「捨」、「戒」及「忍」。「悲」是指悲心;「捨」是指供施身、語、意及一切所有;「戒」是指持戒;「忍」是指身、語、意皆堪受痛苦。此外,我們必須視師為佛。

可畏等同壞塔罪 不應踐踏上師影 況復更所不應踏 若鞋若墊若乘等

  在顯法層面上,弟子必須視師如同佛陀;在密法上層面上,弟子則更要視師長及佛陀無所分別。上述兩種心態,在程度上有深淺之別。在四部密續中皆有說到,弟子必須視金剛上師為佛陀,二者並無分別。譬如說你拜了一位僧人為金剛上師,他對你傳了密法灌頂,你就必須視他為佛。即使他在客觀上只是一個凡夫,你仍要視他為佛,否則修行便難有成就。視師長為佛,得益的並非師長,而是弟子自己。

  既然我們視師為佛,他的影子、坐墊及衣袍等,我們皆不應跨越,他的坐騎我們也不可以使用。如果上師對我們說:「你騎我的馬去買點東西回來。」,或者上師示意我們用他的坐墊,這是例外開許的情況,並無過失可言,但在一般情況下,若無師長授權,我們不應當這樣做。

  跨越師影、佛影和塔影等,大家或許看似是小事,其實其業報極重。在顯宗的經典上,屢有提及不可腳踏塔影或佛像之影子等。我們既然皈依了,便應該依皈依學處所要求,而視一切佛陀代表為真正的佛陀。在尼泊爾及印尼等地,由於以往佛法興旺,所以有許多佛塔及露天佛像等文物,許多附近居民把它們當作晾衣服的地方,衲見到了每每感到十分痛心。如果腳踏佛或塔,便違反了皈依學處。在現今世界各地,衲常見到遊客爬到戶外佛像或佛塔上拍照,這是很不好的。如果是佛教徒這樣做,則更加不可接受。

大覺慧者以歡心 精勤聽受上師命 若如理事無力能 其所不能婉言謝

依師當得諸悉地 若增上生若安樂 是故一切精勤者 不應違越上師命

  此二偈說弟子應如命成辦上師所吩咐的事。然而,這其中亦有例外情況,譬如說在自己有病而無能為力時,如果即時說明理由,這便沒有過失。又或師長命弟子殺人,我們當然知道這是不如法的事,作為弟子的便應即時婉言回答無法成辨辦。這裡的關鍵是,上師吩咐的我們應盡力辦成,但在真實無能力時或在該命令不合理時,我們便應當場婉言說明,這便不會有過失。如果我們沒有當時婉言推辭,卻含含糊糊地接受了任命,後來卻辦不到或者沒有進行,這便存在過失了。

上師諸物如自命 上師所愛亦如師 上師眷屬如親屬 依於等住恆思惟

  對於與師長有關的人與物,我們亦當謹慎而恭敬,譬如說師長所養的狗或馬,我們出於師長之尊敬,亦不可打罵或輕視,其他如師長之親戚等亦同理。對於師長之財物乃至遺物,除非上師曾說明贈予,否則絕不可隨便取來自己使用,而且更應以性命保護它們。如果我們妄取一位修行極高的師長之財物,由於他在心中對財物無所執愛而施予三寶及一切眾生,此偷業便等同偷取一切佛及一切有情眾生財物之業力,其果報很重,並不同於其他偷業,所以大家千萬要謹慎。

止憩床座或前行 或作束縛其頂髻 置足於墊手置腰 上師面前皆不應

  在與上師同行時,我們不應走在他的前面。在上師面前,也不應以手叉腰或躺著。在上師坐下時,我們也不應該搶先坐下。至於偈中說不應作的「束縛其頂髻」,乃指印度的文化傳統,和大家無關;一般來說,我們注意勿在見師長時戴帽或奇裝異服便可。

上師安住或起立 不應偃臥或端坐 恆常於彼諸事業 善巧興作令圓滿

  在上師站立時,弟子不應坐著。在上師坐著時,弟子則不應躺著。

除遣口唾液沫等 伸展其足於坐墊 往來經行或諍論 上師面前皆不應

  在師長面前,弟子不應吐痰、無故來回走動或爭執,亦不可伸展腿部,特別是不可把腳底指向師長而坐。

摩擦支體或舞躍 歌詠伎樂皆不應 加行眾多雜言論 能聞近處不應作

  此偈是說弟子不應在上師面前多說廢話、閒談無聊的事、摩擦肢體及興歌作舞等。

鞠躬從座而起立 當大恭敬而端坐 黑夜渡水道可怖 得教令已能前行

  在上師起座時,我們要馬上起立示敬。前面說過弟子不應走在師長前面,但這裡列出了開許之情況。在黑夜、引路時或在陌生地方時,我們可以在師長的同意下走在其前方引路。

軌範所能現見前 具慧不應旋扭身 不應以背倚柱等 不應牽曳其指節

  在師長在場的時候,弟子不應候著牆壁或柱子懶洋地倚坐,也不應屈曲指節發出聲響。

  總之,以上幾偈所說的都是基本禮貌,與漢地對待長輩的禮節大致相同。

或濯其足或浴身 拂拭及與撫摩等 皆應先行為作禮 禮已後當隨所喜

  在替師長洗腳或作推拿、按摩醫療等事前,應先對師長恭敬頂禮,在事後亦應以頂禮作為結束,而且應視這種事情為淨化自己罪業之修行機會。

若當稱說上師名 名後隨行面前文 為令所餘起恭敬 故先稱說勝敬詞

  在有必要提及師長名字時,弟子必須加上恰當的尊稱,絕不可以直呼其名。如果師長是一位具轉世者身份的人,我們稱呼為「某某仁寶哲」便沒問題,因為「仁寶哲」一詞本身便是一種尊稱。假設師長並無轉世者身份和名號,我們不可以對別人說:「我老師名叫『慧海』」,而應該說:「家師是尊貴的慧海法師」一類的恭敬語。

若於上師請教令 即應說云如命行 雙手合掌勿散亂 當善聽受上師教

發笑及與唾痰等 當善以手遮其口 作所命事究竟已 當以柔順語啟白

  在師長有所吩咐時,弟子應合掌而認真地聽令,然後回答說:「弟子會如命照辦!」。在辦完事後,又應向師長報告:「師父交代的事已經辦妥了!」

  在上師面前,不應吐痰及應避免咳嗽。實在有必要咳嗽時,則應以手或手帕遮口。在離開上師時,應後退而行,不可用背對著上師。

師前調順而端坐 善護所著衣等相 以膝著地而合掌 為求聞等三啟白

  在求上師開示或灌頂時,弟子應合掌而啟請三次。在聞法或接受灌頂時,我們應穿著整齊,比丘應披上法衣,在家人則穿乾淨衣服,而且依傳統最好不要穿黑衣。在坐著聽法的時候,應該用心聽,身體也應端正及安靜。

於作敬事一切行 其心應離於我慢 慚羞怖畏善防護 住於初適嫁女相

一切輕佻等所作 開演師前應遠離 所餘類此諸所作 自內觀察應遣除

  這兩偈是說,弟子應遠離傲慢之心及切戒輕佻,而應像新嫁入門的媳婦般規規矩矩,做事及說話小心翼翼。如果我們以前曾經犯獵,則應當改正!。

  以下由第四十至第四十二偈,主要針對具備當別人上師之資格的弟子而說,與今天在座的眾居士沒有太大關係。

善住中圍及護摩 攝收弟子及講說 其處若與師同住 未得許可不應作

  第四十偈是說,如果我們與師父同住或師徒在同一地區,在有人要求我們為佛像開光、傳授灌頂、說法、收徒或舉行火供法會時,我們必須先求得師長同意方可進行。若師長不同意,我們便不應進行。偈中的「善住」一詞是指為佛像開光;「中圍」是指啟建本尊壇城而授灌頂;「護摩」便是指火供儀式。

  這一偈的前提是弟子已具備作這些事的資格。若自己無資格,當然就根本不存在問師長同不同意及進不進行的問題了。

若開眼等隨所得 一切皆當獻上師 師於所獻取受已 有所餘者隨所喜

  在為利益他人而作開光、說法、灌頂或火供等事後,若得供養,應先供奉自己的師長。如果師長推辭,我們才可自己留起。偈中的「開眼」一詞,是第四十偈中「善住」一詞的另稱而已,此亦即漢人稱為「開光」的佛事。

上師弟子非弟子 弟子亦非上師前 隨行所有諸敬事 及作禮等當摒退

  第四十二偈是說,在自己師長面前,不應接受自己弟子的頂禮或供養等。此亦即指在師徒共三代同時在場時,作為自己師長之徒而又是自己弟子之師的人,不應在自己師長面前接受自己弟子的頂禮或供養等。如果在自己的弟子中有同時亦是自己師長之弟子的人,我們固然不可在師長前受其頂禮等、為其說法或以師長的身份自居;如果在場的全是自己的弟子,我們同樣亦不可在自己師父面前接受頂禮等。

  今天在座的聽眾全是在家人,恐怕不太可能在未來收徒傳法,所以前面數偈的內容與大家關係並不大。

隨於軌範有所獻 或軌範師有所賜 具慧於彼應鞠躬 以其二手而持取

  在師長賜予東西或在把東西呈予上師時,弟子應當恭敬地以雙手接受或奉上。

能以正念無忘失 自遍行皆精進 同 法違越自所行 以歡喜心相勸阻

  我們對自己的行為及心態應小心規範,不令出錯。如果有同門犯了錯誤,我們則應好好提醒及勸說他。

有病恭敬師事業 亦未得師賜許可 於諸遮制雖現行 具善心故不成罪

  第四十五偈講授例外的開許情況。如果我們患了重病,師長來時我們無法坐起或無法頂禮,或者我們因病而無法辦到師父要求的事,這是沒有過失的。在情況許可下,即使在這種情況,我們也應盡力求得師長開許,但若實在無法進行敬事又未得開許,只要心裡存著善心及敬心,亦不存在過失。

此中多說何所用 令師歡悅所應作 令師不悅皆遠離 於彼於此當精進

悉地隨順軌範師 大金剛持所親說 既曉了巳以諸事 一切為令上師悅

  前面說了許多如何敬師及如何遮止不敬的教授,而第四十六及第四十七偈則把它們歸納了起來。

  此二偈是說,總之一切能令師長悅意的事都應積極進行,而任何會令師長不高興的事切勿做,這便是依止師長的關健。如果能做到這兩點。任何成就皆輕易能得。

  本論說至第四十七偈,已講完依止金剛上師的要訣。

意樂清淨諸弟子 已正歸依於三寶 隨順上師而轉者 便應施與令記誦

  第四十八偈說明應該對什麼人宣示上述教法。一般來說,如果有人已皈依三寶及進入大乘,且對修學密法有興趣,我們便可宣說此論,以對其說明欲修學密法必須注意的事項,令其不犯過失。有些人誤以為本論涉及密法,所以不應公開講授,但宗喀巴大師卻曾解釋:「此論雖與密法關連,但並未真正談及密法不共內容,而為了讓准密乘弟子有所準備,對其宣說本論並無不妥!」

次乃施與咒乘等 令得成為正法器 一十有四根本墮 正所應誦及受持

  這一偈是說,在弟子對顯學有了一定基礎後,應對其說示本論中之依止金剛上師教法,然後授予正式的大灌頂,再令其學習並守持十四根本等密戒,令其不至犯錯。

如是弟子隨師轉 生無餘利無過患 集此我積無邊善 願諸有情速成佛

  最後一偈是著本論者之回向及圓滿文。

  以上已說完五十偈內容。大家在對顯學有了基礎後,若又欲學密,則應先學此論,看看自己能否達到這些要求。如果肯定自己能做到這裡所說之標準,我們便可依論中所說準則尋找堪作依止的金剛上師。

  拜師不是一件可輕率進行的事。現在有不少人看報紙宣傳後,便盲目地拜師求法,這是十分危險的事。如果我們閱讀過往祖師之傳記,便會明白應該如何謹慎地挑選上師。對宗座等大師,由於其特殊身份,我們可以儘管參加其傳法。此外,如遇上藏地公認為大德之鈴仁寶哲及赤江仁寶哲等宗師大型傳法時,我們亦可少作觀察便決定依止,但仍然需要預先象徵性式地向其侍者說明:「我想接受大師之灌頂傳法!」,然後才能正式成立師徒關係,否則不能算作師徒,也不見得能真正得到灌頂。在受法後,我們便應如論中所教地依止上師。

  修密法並不是容易的事。如果離開了本論所教內容,不論你如何在山洞中苦修,也不可能有任何成就。

  至此,衲已說完【事師五十頌】,希望這些開示對大家的修行有所幫助,也祝願大家吉祥如意。

 

上一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