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黄文殊法门导修

 

  正行开示

  诵至此时,应观红黄文殊在我们的头顶或面前虚空中。如果观他在头顶,其面向应与行者自己所面之方向一致;若观于面前,则本尊面向行者。一般来说,初学者若观本尊于面前,会较观于自己头顶为容易。此外,我们应想自己所处之房舍为文殊大士之净土宫殿,而非凡俗的屋子。这种观想犹如播下一颗种子,令自己有往生净土的一个因。这种观想通用于其他本尊法门,例如修弥陀法门者,应常常观想自己身处极乐净土之中,令自己熟习,并种下将来往生极乐净土之因。

  在观文殊时,首先观面前有云海。这些云并非凡俗世间的气象,而是文殊大士之悲心所现的。在云层上,出现一朵各瓣不同颜色的莲花,莲花中央有平躺的月座。其上有一个橙色的‘地’(dhih)字,此它又变化成为本尊形相。文殊大士一面二臂,身橙色,发出超过千万个月亮的光明,其右手持智慧剑高举,左手持一莲花之茎,莲花伸延至其左肩,莲花中央有一部《般若经》。本尊身穿天衣及有各种宝饰庄严,其身是光明,而非如铜像般的实体。他现为十六岁少年之相,其外在形相令人欢喜,其内在是无烦恼之清净意。在观想中,文殊正在开示对不同听众各各相应的佛法。

  大乘的本尊一般都坐在莲花上,以表他们虽化身于六道轮回中,却并无烦恼及垢染,正如莲花之出于污泥而本身却清净。在此处,莲花座代表出离心,月座代表菩提心,而座上之文殊代表智慧。在凡俗世界中,如果你坐在一个座垫上,座垫是座垫,你是你,二者并不相同,但文殊的座与文殊却是一体的。我们必须知道,莲与月座均为文殊智慧所化,而并非凡俗的东西,其体性与文殊为一体。

  在观想出文殊后,我们便诵仪轨中的礼赞文。礼赞文有四偈。第一偈是:

年少悦意美妙庄严者 烦恼尽净布地山妙色

俱诋月色无与伦比身 慈悲文殊于汝吾礼敬

  这偈是说:“完全慈悲及清净的文殊,我向您顶礼致敬!”

呜呼微妙音祜主 祈请遮止不善心

恶心虽如梦幻般 今后绝不再生起

  偈中的“呜呼”是求救之声。我们在遇危险时,会自然地叫喊:“娘呀!”同道理,我们现在于轮回中受苦,故在第二偈中,我们至心向文殊求救。我们为何求救呢?因为我们发现自己内心有贪、嗔、痴等烦恼,所以我们求文殊加持我们,令我们从无始以来的不善心,乃至梦中所发的不善心,一律可以得除。

吾愿生生世世中 文殊于汝唯一处

虔心恭敬作祈请 恒时恭敬令汝悦

  这是说:“我一心一意地恭敬您、顶礼您!请您在生生世世中以慈悲心看着我,求您对我不离不弃地加持!”此时应在心底深处中哀求。

呜呼具大悲文殊 三世善识之大道

菩提心清净马车 汝作导航善知识

  第四偈是说:“三世诸佛所修过的法、他们所走过的路,我也发心去修、去走!求您当我的师父吧!”文中的“马车”一词,喻菩提心。在佛教中,常以马车喻菩提心,这是因为菩提心能带许多众生脱苦,好比马车能载上许多人一同上路般。

  菩提心的真正发起有三种形式,分别称为“国王心”、“牧者心”及“船夫心”。发心自己先赶紧成佛,然后便以最高能力度众生者,被喻为带领子民的国王。在本师释迦牟尼最初发心时,所发的便是这种国王心。牧羊人一般是把羊群赶在自己前方,自己落后上路的。同道理,观音最初发心时,正是发愿令众生先成佛,自己在其后方成佛,所以他的这种发心方式称为“牧者心”。文殊最初发心时,所发心形式为“船夫心”。船夫是怎样的呢?他们掌舵与乘客同达彼岸,这就如文殊发心带领众生同登佛境般。这里讲的是圣者之最初发心形式,并非说文殊及观音并未成佛。文殊与观音其实早已成佛了,他们只是为了众生之利益而化现为菩萨之相而已。

  在诵完礼赞文后,便诵文殊的咒。仪轨中有两种版本的咒,两种都正确,我们挑其中一种念诵即可。

唵 阿拉怕渣那 地唵 阿拉怕渣那 地 疏哈

om arapacana dhihom arapacana dhih soha

  我们可以随自己能力及时间而诵一百次、三百次甚至一千次,总之是随自己能力而定。在诵咒时,我们在心中祈求文殊加持令速得前述解脱出来。

  在持咒的尾声,我们可以加诵“地地地地地……地地地”,以一口气连续诵一百个“地”字或随力诵念,总之是在一口气中诵越多便越好。这种诵法,能令我们得到“不念失”的记忆能力。甚么是“不念失”的成就呢?在佛陀入灭后不久,佛的众多弟子曾众集一起,把佛陀的教法结集起来。当时,便有佛陀弟子阿难尊者凭记忆而把佛陀所有开示背诵出来。 现在佛经里的首句全部都是“如是我闻”,此乃阿难尊者背诵时的开场白,其意为:“我记得当时听到…..”向阿难怎么可能把佛陀几十年来每一次开示都一一背诵下来呢?这正因他有“不念失”的成就。若有此成就,我们便能记忆经上的每一句话及师长的每一句开示,绝不忘失。

  在持咒后,若欲加诵《妙吉祥真实名经》(注:载于本书附录中),可在此时加诵。此经包含显密一切法义在内,极为深妙。在古印度,若有人说:“我对佛法懂得不多,但唯对《妙吉祥真实名经》尚可说是通达!”,便等于是在说他已通达一切显密要义了。由于此经极为殊胜及深妙,我们虽难以通达其内义,但单单每天诵持它,已能得许多不可思议的大利益了。凡诵此经者,今生及未来生均会得大智慧,并将往生于文殊净土之中。

  我们亦可选择在仪轨中的这环节加诵《文殊智慧赞》(注:载于本书附录中)。这赞文并不十分长,但其来源极为殊胜。在古印度有一座那兰陀佛教大学(Nalanda),历史上不少高僧均出自此座佛教学府。在某年代,寺中的五百高僧商议各撰一篇礼赞文殊大士之文章。他们各自在房中撰写,但在翌日众人把其著作拿出来与他人比对时,赫然发现五百人各自所著内容竟然一模一样,这显然是由佛陀之加持所致的。由于此文来源灵异而殊胜,自此各佛教寺院的学僧多会常诵此文。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