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珠蔓》—— 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禅修导言


    每一个人,甚至每个生命,所希求的理想都一样。世上的人,有的追求金钱,有的追求名声,也有追求美色的,但最终来说,我们所追求的,其实不外乎是欲离开痛苦及欲得到快乐。可是,我们可以靠观察而得出结论:快乐并不可从心外求得。如果我们真的想得乐离苦,就必须作心上面的修持。
  修持必须先学懂正确的方法及知道这样做的目的,而不是随便地坐下来、闭上双眼,便以为这就是所谓的“修行”。有些人一听到“修持”这个字眼,便联想到在天上飞、未卜先知、天眼通或什么神通法力等等,其实这全都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修持。所谓“修持”,是指训练自己的心,令它能受控制及渐渐远离贪、瞋、痴等烦恼,以达到真正及恒久的快乐,从而切断痛苦的来源,乃至最终成就最完美的境界 —— 佛境。
  这里所将教授的,是佛教二千多年来代代相传下来的菩提道次第教法。它始自本师释迦牟尼,后由阿底峡祖师(982-1054)整理,再由宗喀巴祖师(1357-1419)等历代大师发扬光大,传承至今从未中断或被歪曲过,所以这些教授完全可靠。在二千多年来,历代祖师及许多修行人,都依赖这里所说的方法,而得到了杰出之修行成果。
  这里提供了整条成佛之道上每一步应修的内容。有些人或许在略学了一下各禅修章题内容后,便心生一念:“这些教理很浅白,我早就懂得了!”可是,如果缺乏了正式的禅修,我们便永不可能生出对它们的真正而坚固的觉受,这些教理永远只会是与自己无关的理论,并无助于我们得乐离苦,也不可能令我们解脱乃至成佛。故此,对真正欲得乐离苦乃至发愿成佛的人,禅修是必需的修持。
  在第一次正式禅修之前,首先我们必须具备某些基本条件及学习有关的基本知识。

 

预备禅修


师承

本书的依据是菩提道次第显宗教法,尤其是菩提道次第八大导论中的《乐道论》。 佛教十分注重传承,而禅修之成功与否,并不单取决于智慧,同时亦依赖历代传承加持,故此我们若能具备由本师释迦牟尼历代相传下来之清净传承,将会最有利益。初修的人固然可以依本书先行自修,但我们若欲修持最为有效,则必须同时寻找具备此传承之明师,向他求学菩提道次第的口传传承乃至讲解导引,而在具德上师的引导下进行修持(注:有关寻找及依止师长之详细开示,见于法师著作《甘露法洋》、《心生欢喜》及《悉地本源》中)。
地点
  在日常生活中禅修的人,假设条件所及,宜在居处选择一间清静的房间或一个不会受到打扰的角落,以进行每日的禅修活动。在这个房间或角落,我们必须如法地供置一个佛坛,并要有供禅修所用的座垫。
  如果我们有机会作更严格之闭关专修,最佳条件是另觅地点进行禅修。对这个地点,传统上有详细要求。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