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珠蔓》—— 菩提道次第禅修手册

 

 

13. 平等心

平等心是七重因果修心法的前行。作为凡夫,由于有贪、嗔、痴此三烦恼,我们分别会对亲友、敌人及陌生人持执爱、嗔恨及漠然的态度。在修平等心时,我们致力于培养出对一切众生,不论其亲疏,均生出平等的舍心。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生出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再观自己面前有一位陌生人,心中思维:

这位有情虽在今生中与我非亲非故,但他可能于前世是我至亲,所以这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是没道理的!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然后改观自己面前有一位自己对其贪爱的人,心中思维:

我对这位有情极为贪爱,不生平等之心,可是他在过去生中或许正是我的仇敌,所以此种贪爱是没道理的!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然后改观自己面前有一位自己对其仇恨的人,心中思维:

我对这位有情极为嗔恨,不生平等之心,可是他在过去生中却可能曾是我的至亲恩人,所以此种嗔恨是没道理的!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把心专注于此念中。最后思维:

我应该视一切众生包括下至一条小虫,也都以平等心待之!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14. 知母

菩提心是成佛之必需品,它的培养分为两种同样有效的方法,一为七重因果修心法,二为自他交换修心法。

由此章题至第二十章题,属于依七重因果修心法而培养菩提心的内容。

七重因果修心法以平等心为基础,顺序修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及增上心,最终便成就菩提心。

知母是七重因果修心法中的第一步,亦是比较难生出觉受的一个环节,但在此重生起后,其余之六重因果相对来说并不太难成就。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我在今生中的母亲对我恩德极深。她不但辛苦地怀胎、生产,并把我养育成人,而且更因她的赋予这个人身,我现在才有机会成就无上佛境。

在无始以往的轮回中,我曾经历的胎生无数,在每一次胎生中,我都有一位母亲。由于过往生之次数无量,所以每一位有情都曾经不止一次当过我的母亲,其恩与我今生中的母亲一样深重。

由现在起,我必须平等地视一切众生为我的母亲!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15. 念恩

在禅修知母后,我们下一步便修念恩,亦即念一切如母众生对己之恩德。如果前面章题之觉受坚固,对现章题的禅修一般不会太难。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我的今世母亲恩德极大。在我生病时,她情愿代我受苦;在我生命受到威胁时,她情愿以自己生命交换我的安全。为了我,她什么都愿意做、什么苦也甘愿承受,完全没有自我。

既然众生皆曾是我的母亲,而我今世母亲之恩德极深重,每一位众生对我的恩德必然亦相同。在过去生中,这些众生曾似我今世母亲般,为我牺牲一切,深深地疼爱我、照顾我。虽然我现在已不记得过去生的事,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我的恩典不复存在。虽然这些是过去的事,但这亦不代表他们不再对我有恩。所以,我必须对每一位众生平等地念恩,犹如我念今世母亲之恩一样!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16. 报恩

在有了知母及念恩的基础后,我们进而禅修七重因果中的第三重—— 报恩。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单单思维如母众生的恩德深重,却什么都不做,便似是同情母亲患病,但却不为其治病般愚笨。现在众生被烦恼所主,身不由己,犹如发了疯般不断造作不利于自己的恶业,因而种下了恶因,故此受着种种痛苦的果报。我必须把他们从痛苦中救度出来,令其安乐,以报答他们对我的深恩!

在生出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17. 慈心

慈心是七重因果中的第四重。如果缺乏了知母、念恩及报恩此三重前因作为基础,慈心是不可能生出的。

许多人把慈心与悲心混为一谈,其实此二者有所分别,慈心是指愿众生得乐,悲心则指不忍见众生受苦。此处所指之慈及悲,又不同于世俗上所说之慈悲。世俗上所说的慈悲,通常乃指对自己亲友的贪爱,而并非普遍地不分亲疏,对上至亲友而下至一条毛虫的慈悲之心。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一切众生正如我的今生亲母。如母有情误以为轮回中的有漏乐为真正的福乐,为此而拼命地做诸种恶业,却不知其实质为苦。他们一直受着无比痛苦,就连世俗上的福乐也得不到,何况究竟的福乐呢!我当愿他们得到福乐与福乐之因!

在生出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18. 悲心

在修完慈心后,我们进而修悲心。

悲心的定义是不忍见众生受苦,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地观想三恶道的苦等,犹如在共下士道及共中士道中所修,唯一不同的是,在修共下士道与共中士道时,我们观苦而对自己之受苦生悲心,现在我们观苦而用此培养对众生的悲心。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没有众生愿意受苦,可是他们不但长期承受着地狱、饿鬼、畜牲及其它道之痛苦,屡屡像牛、羊般被屠夫活活宰杀,而且他们只懂得忙于世俗琐事,以致无法由痛苦的因果循环中出脱。我当愿他们远离痛苦及苦因!

在生出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19. 增上心

七重因果的第六重是增上心,此乃慈心与悲心之延伸。增上心是指由自己一己承担令如母众生得乐离苦的重任之决心。在第十六章题中,我们曾修习与本章题内容相似的报恩心,但二者并不相同。此二者之分别是,报恩心属于一种愿望,而增上心则较似一种承担性的决断心。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如母众生被痛苦所逼,亳无福乐可言,我应当承担令他们得乐离苦的事业,令他们得到快乐与乐因,也令他们远离痛苦与苦因!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20. 菩提心

七重因果修心法之命名,乃因其先后因果的关系,譬如知母是念恩的基础,而念恩是知母的结果。前面由知母开始,直至增上心之禅修,为菩提心打好了根基。

菩提心是指为利益如母众生而发愿成佛的心。这种发心是大乘、上士之发心,亦是成就佛境之必需,所以传统上把它尊称为“诸佛之父”。有了菩提心者,哪怕他没有什么别的成就,也堪受人、天之顶礼及尊敬,而且名为“佛子”。如果生出了真正的菩提心,我们的任何修行将会变得事半功倍,其力量亦增长得更大。同样的一件善业,若以菩提心为动机而作,其力量会变得不可思量,其果报亦会增长许多倍。这就是菩提心的力量。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虽然我决心令如母众生得乐离苦,但我现在有这种能力吗?没有!我现在连自己也未得乐离苦,何况引导其它众生呢?世上只有佛陀才具足一切功德与能力,并断除了一切过失,且又以平等的悲心对待众生,所以只有佛陀才有最高的悲心、智慧与能力救度众生。我必须尽快成就佛陀之境界,以利益众生!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21. 自他交换

培养菩提心有两种方法与传承,一为七重因果修心法(第十四至第二十章题),另一为本章题之自他交换修心法。

自他交换的主旨,是以利他的心完全取替我们一贯所持的自利心。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从无始以往轮回以来,我都紧紧抱着自利的心,可是这种心为我带来什么利益了吗?没有!我至今仍在轮回中受苦!反过来说,佛陀舍弃自利心,而只利他,结果他却成就了无上佛境。由此可知,自利心其实令我吃苦,利他心反而才对己、对人都有大利益。

正如我自己只想要快乐而不想受苦,众生也都一样。利他能令众生满足,又令功德增长,且又令诸佛欢喜,所以我必须以利他心完全取替自利的心。从今开始,我舍弃自己,只以众生之利益为首。我把自己的福乐与善业布施予众生。他们的痛苦及罪业,便由我一人承受吧!我必须承担令众生得乐离苦的大任,所以我必须成就无上佛境!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22. 誓发菩提心仪式

在对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及菩提心有所体验后,我们便可以依仪轨而受持菩提心。在第一次受戒时,必须依止具此传承的师长而受。在此之后,我们可以挑任何日子,在佛像面前重受此律仪。

发心律仪的自受方式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为了利益一切如母众生,我必须迅速成就佛境,为了这目的,从现在至成佛为止,我愿受持菩萨戒,并修习佛子行,以令成就佛境!

在如此思维后,三遍念诵:

诸佛菩萨众 恳祈垂念我

如昔诸善逝 先发菩提心

复之循序住 菩萨诸学处

我今为利生 发起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 次第勤修学

于生起已得戒之信心后,以欣喜心念诵:

今生我具果 善获此人身

今日生佛族 是为诸佛子

自今我当为 宜乎佛族业

无过最胜种 不会有染污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慈心、悲心及菩提心等教法之有关典籍。

23. 发誓后之学处

在依仪式受持了菩提心后,为了守护令菩提心不退失,我们必须学习并遵守菩提心的学处。

本章题的禅参方法是:

前行

在上座调心后,依教授而修诵前行,然后向顶上佛陀祈求加持出生禅修觉受。

正行

保持佛陀坐于自己顶上的观想,心中思维:

菩提心的利益极大。在发心后,我成为大乘行者,从此堪称“佛子”而胜于罗汉,更因此而成为人、天礼敬的功德田。由于菩提心的力量,我积集功德之修持变得容易,极大罪障亦可以在短时间中忏净,而且所愿皆成、不受侵害、修行迅速成就,最后更会达到佛境。由于菩提心的大利益,我必须日夜六次发此大心,永不舍弃任何一位有情众生,并精进地积集功德与智慧之成佛资粮!我必须断除欺诳师长、令行善业者生悔、诽谤菩萨及欺骗有情此四黑法,并奉行不妄语、引领众生入于大乘、视一切有情为佛及持正直心此四白法!

在生出强烈感受时,尽力把心专注于此念中。

结行

依教授而一心向顶上佛陀祈祷及发愿,并作诵咒、佛陀融入自己及加持众生之观想等,最后念诵回向文。

于座下时间,应多阅读开示菩提心学处等戒律之相关典籍,并致力于日夜守护这些学处。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