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广论》释义开示

 

前行修持方法

在古印度并无很具体的前行修持仪轨。到了金洲大师时代,大师预见末法时代的人根浅福薄、难以有成,故依佛陀开示内容而整理出六支前行关键,以供后人依着去做。现在的印度尼西亚是回教国家,但在古代,印度尼西亚却是佛法昌盛的地区。金洲大师是《菩提道灯论》作者阿底峡大师的主要上师,他本来是印度尼西亚的一位太子。大师年轻时曾见一佛像,由于宿世之善因成熟了,他当下便生出了极大的敬信心,发心要出家学法。后来,大师远赴印度受戒及学法,成为了一位高僧,后又回国弘法了。在他回到印度尼西亚后,曾在当地大弘正法,令佛法广为弘盛,所以当时的人尊称大师为印度尼西亚的“太阳”。这六支前行的开示,由金洲大师整理编制,传阿底峡大师,再经大师传入西藏,辗转再传至宗喀巴大师而相传至今,其传承从未中断过。

为什么大师建立这六支前行呢?道次第之成果,并不只依靠知识及脑力而得。如果有许多罪障而缺乏功德,我们绝不可能生出道次第上的体验、证悟或觉受。所以,我们必须积累足够的功德及净化罪障,方有望生起佛法之证悟或觉受等。这六支是为了让行者积集资粮及忏净罪障,令后面的正行修持能顺利进行。正行就好比种子,而前行就是肥料、阳光及水分;没有肥料等,种子是不可能发芽生长的。以上说明了六支前行的作用及意义。前行是出家人、在家人、男、女、僧及尼都适合修持的显乘法门,并不存在如密法不可乱修的顾虑。我们宗喀巴大师传承的格律派出家众,尤其重视前行功夫。在家人一般比较忙于世俗琐事,只有有限的时间用作修持,所以在修前行时略为简要地修也情有可原。有些出家人,却也推说因俗务繁忙而无暇好好地修前行,这只是一种没有理由的借口。没有人逼我们出家,既然自己心甘情愿地出了家,便是为了全心全意地修持。如果出了家还推说没时间修行,那出家是为了什么目的呢?

所谓“前行”,其实并非一套仪轨,而是一种结构模式。传统上有许多种包含这六支内容的仪轨,如《贤士颈严》等,它们都可被采用为修前行时的诵文内容。这六支的内容是打扫及安设佛坛、陈设供品、上座发心、观想功德田、作七支修持及献曼达供、启请加持。

 

(1)    扫及安设佛坛

如果要作闭关,我们必须在条件合适的静处举行。在入关前,应先把地方打扫干净,并安设佛坛。以后在每座前,即使佛坛十分干净,我们也必须象征性地拂拭一下,并恭敬地瞻视佛像一眼,以符合六支中的此支。如果只是日修,我们在家中亦必须有一个地方布设佛坛,而且一样要每天打扫一下并瞻视佛身等。

在上座前,不论佛坛及修持地方是否肮脏,我们必须起码象征性地打扫。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打扫不单是为了去除外在的尘垢,也是为了去除心中的缺点,例如贪、瞋、痴等烦恼。即使佛坛及修行的房间或角落没有外在的尘垢,由于我们心中仍有“尘垢”,故仍需打扫一番。

打扫的心法是,我们手持扫帚或现代吸尘器等,心想这其实是无我慧剑,把贪、瞋、痴等烦恼尘垢都全消除掉,同时口诵:

 

此尘是贪非土尘 密说此贪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贪欲 非是无惭放逸人

此尘是瞋非土尘 密说此瞋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瞋意 非是无惭放逸人

此尘是痴非土尘 密说此痴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痴毒 非是无惭放逸人

 

我们亦同时想着外在尘垢代表了自己当时遭遇的病患、魔障或任何障碍,打扫时把他们都消除了。此外,修道次第的人,在修到哪一章题时,便把阻碍我们生出该觉受的障碍想为尘垢,一并消除,譬如说你正在修敬师章题,其相关障碍便是不敬师的心态,所以我们可以把原偈改为:

 

此尘不敬非土尘 密说不敬为土尘

智者能除不敬心 非是无惭放逸人

 

到修菩提心的阶段,其相关之障碍便是只懂利己的自私心,所以我们到时改偈文为:

 

此尘利己非土尘 密说利己为土尘

智者能除利己心 非是无惭放逸人

 

总之,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这种打扫心法。如果不配合心法,打扫当然只是种世俗琐务;但若配合上心法,这打扫便是一种极佳的修行,能令烦恼熄灭、证悟易生,甚至能有效地解决魔障或令病患痊愈。

除了为除心垢之目的外,打扫地方亦为了对佛坛及修持中将邀请前来的圣众表示尊重及重视。

大家千万不要轻视打扫修持。在佛陀的年代,本师便曾亲自打扫道场。当年更有一位小路尊者,他单单凭着扫地修行而得证罗汉的境界,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十八罗汉之一。在历代以来,贵为法王的历任达赖喇嘛宗座,亦亲手作这种修持,以致扫帚都被磨至光秃。许多人看不起这类前行,自以为是“不执外相”的高境界行者,难道他们自以为比佛陀、罗汉及宗座还要高吗?

在关房及日修的房间或角落,我们应布设一个庄严的佛坛,以积聚资粮。一个完整的佛坛,其实并不需要许多佛像,所以不必夸张地把关房或家中布设成一座寺庙似的。佛坛必须具备代表佛陀之身、语及意的圣物。佛身以佛像代表,我们应至少供一尊制造合乎传统身相比例要求而如法装脏的本师释迦牟尼像或其图片,这是因为他是现今佛法的本源。此外,我们格律派弟子应供一宗喀巴祖师像或图片在本师之前方,以敬历代师承。如果我们欲加供弥陀、药师等佛像,应放在本师像的两侧同高度位置。衲知道汉人特别喜欢供观音、地藏、文殊及大势至大士像。这些大士其实早已成佛,但在本师示现之年代,为了正法之弘扬,他们以佛之八大菩萨弟子的形相示现,故此我们把他们视作菩萨而尊敬,其像应供于佛的外侧或较低少许之位置。如果欲供护法,应处更低位置。如亦供世间天神及祖先灵位等,则不应放在佛坛上。我们以《大品般若经》、《圣妙吉祥真实名经》、《菩提道次第广论》或其它任何一部佛经代表佛的语,放在佛坛的左边,亦即本师像的右手那一边。佛意以一座小佛塔代表,放佛坛之右,亦即本师像的左手那一边。

这个佛坛是我们藉以积集功德的“工具”,故此我们必须谨慎重视。衲的建议是,大家不必供太多佛像,简简单单地供本师、祖师,另加自己投缘的本尊,再加上佛经及佛塔,便已十分足够。衲见到许多汉人喜欢把佛像等放在玻璃盒内,以防灰尘,这是极佳的做法。但有些人却恐怕佛陀会窒息似的,把玻璃切割出一个透气孔,这倒是十分没必要的想当然做法。

在每座上座前,我们应对佛像恭敬瞻视一眼,并恭敬顶礼三次或更多次。

  

 

上一页 返回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