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份無量---修持延壽本尊法門

修持延壽法門的方法

  • 延壽法門的理論
依佛法的定義來說,人的生命分爲兩種,一種是平凡的身命,另一種是具備所有八種有暇及十種圓滿的暇滿身命。前者固然不易獲取,但後者卻是最爲稀有寶貴的。既獲取了一個具足暇滿的身命,我們必須好好珍惜,善用生命。但不幸的是,人身及人生並不恒久,只能維持一段極短的幾十年。在世界上,沒有甚麽東西或現像是久存不變的,人身亦然。要想長生不死當然是不可能的幻想。然而,在佛法中卻有一些法門,能令修行者延長壽命。

對真正的佛法修持者而言,長壽而善用身命是修行道上的一種大助緣。依古印度及西藏傳統,不少真正的行者都先修延壽法門,待得到成就徵兆後就致力於開發智慧。這並不基於世俗貪生怕死的心態,而是爲了要爭取在具有這完美修行條件時好好修持。

人的壽命長短取決於兩大因素,第一是福德,第二是壽量。在二者其一開始衰落耗盡時,我們可以透過相應的修持令其增長,從而延長生命,爭取更多的修持機會及時間。

死亡有三種情況,一是功德耗盡而壽量未完,二是功德未盡但壽量已完,最後一種是功德與壽量皆耗盡而終。

如果功德與壽量同時皆近乎耗盡,要想延壽是極爲困難的。但如果只是二者其一近乎用盡,則可以透過相應法門令快將耗盡者增長,從而達到延壽的效果。

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人因病或意外而陷入長年的昏迷狀態,雖仍一息尚存,但卻永不會醒轉過來,這便是功德用盡了而壽量尚存的例子。若要增長功德,行者必須勤對師長及三寶供養,或作廣大佈施善行。

若要增長壽量,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戒殺及護生,亦可進行救生及放生、修持延壽本尊法門、求取服用長壽法藥及修持氣脈等。此外,食療、服用調理生理機能的藥物、養生運動等對長壽亦有輔助作用,故亦屬增長壽量的範圍。

如果沒有有證量的大師或有經驗的人代爲觀察,我們或許不易得知自己的福德或壽量是否充足堅固。故此,延壽的最穩當方法是長期在增長福德及壽量這兩方面同時好好修持,同時要善用身命,在有生之年勤作善業,多修佛法。

  • 如何增長功德
要令功德增長的方法有多方面,我們今天只能概略地說一說。增長功德主要分爲供養福田及對衆生佈施兩大類別的方法。
  • 供養師長與三寶
我們的師長、雙親及佛、法、僧三寶是最殊勝的福田。甚麽叫做「福田」呢?「福田」的意思是:我們可以透過對他們供養承侍而獲得福德,就正如農夫透過對田地的料理與播種而得收成一樣。世間上的田能種出五穀等,而福田則可種出福德。

對在家人來說,父母是最直接、最殊勝的福田,但大多人往往只懂往寺廟求福上香,從不好好侍奉父母,把這最易積累福德的途徑忽略了。對出家人來說,剃度師、親教師等是最殊勝的福田,透過承侍他們,便可輕易地積集功德。當然,出家人也一樣要尊敬父母,在家人也可以透過承侍佛法上的師長而得福。

爲甚麽佛法上的師長是福田呢?佛經中有雲:「佛于末法時,當現師長身」及「我(佛)于末法時,當現親教身,住阿闍黎相」等,亦即說於末法時期,佛陀以我們的師長之形相攝受我們。師長是現今作佛陀利生事業的代表。我們的解脫及成佛等未來成就,都源出於師長的慈悲教授。有些人以爲自己看看佛經便可以成佛,這是絕不可能的大笑話,我們必須經過歷代上師才能得諸佛之加持。以衲來作例:如果沒有教字母的師長,衲只是一個文盲,如何能閱讀佛經?如果沒有剃度師,衲就不能出家;如果沒有顯法的師長,衲不可能懂得菩提道次第等佛法;如果沒有恩師授予灌頂,衲就不可能修持殊勝的無上密法;如果衲有一天得到任何成就,這無不出於恩師的教授!我們今天有幸得到暇滿身命,是過去佈施及持戒之果。但我們在過去生中,又是如何會懂得持戒及佈施呢?這亦源出於過往世中的師長之慈悲教授。如果在過去生中沒有師長的教授,我們今天絕不可能得到暇滿人身!

我們應如何供養師長福田呢?我們應以各種物品供養、爲師長辦事及依他們所教的去做。這三種供養,第三點之如教奉行是最主要的一點。

佛典中說:「于衆生供養師長時,諸佛菩薩皆欣喜觀視」。我們在供養諸佛時,能積獻供的功德;但在供養尊敬師長的時候,我們既得獻供的功德,更同時額外得到令諸佛歡喜的功德。

如果我們如法地供養及依止師長,不單只可以積集福德,更有許多其他的利益(注:有關敬師之教法,于法師著作《悉地本源》及《心生歡喜》中有詳細開示)。

有些佛教徒認爲,只有藏傳佛教才注重敬師若佛的重要性,其他派別便不需敬師,甚至認爲藏傳佛教把師長過度神聖化了,這是一種極大的錯誤見解。在古印度,所有祖師無不對自己的師長至爲尊重,多作供養承侍。在古代的漢地,歷代大師一樣對其師長承侍恭敬。在現今的南傳佛教中,我們仍可見到小乘宗派對敬師之道的重視。我們不要以爲承侍師長是修學佛法的代價,承侍師長本身就是在修持佛法,而且更是一切功德之源泉。宗喀巴祖師曾說:「任何功德都源自師長,如法地依止師長是修行的基礎!」(注:出自《普善德根本》一論),這是大師在寫作一部講述整個成佛之道的論著中之首兩句。

大家或許會聽過常啼菩薩的名號。祂爲了求法及供養自己的恩師,不惜割肉灑血。正因爲祂的敬師修持極好,祂得以頓時證得一般需經無數劫方能成就的八地境界。常啼的事迹出自藏、漢、顯、密佛教共通的經典,由此可見敬師之概念並非藏傳佛教自己發明的。

我們今天有幸得到暇滿人身,有機會修持佛法,先決條件便是得到人間的轉生,這正是父母的恩德。慈母不怕痛苦,忍苦十月及冒生命危險才把我們生下來。在我們出生後,她不怕污穢地爲我們處理糞便,把我們視爲珍寶。自從我們出生後,母親便不再有私人的娛樂,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侍奉我們,這些恩德誰能與之相比呢?現今的西方社會,不少年青人憎恨自己的父母,把他們視作仇人,也有東方青年受了這種壞影響,産生叛逆的心態,這是很壞的一件事。對父母生瞋恨心,會感召很大的果報;對師長生瞋,也會帶來無量的痛苦。在佛經中有說:「瞋師一剎那,即壞一劫善;等量劫中受地獄等大苦!」,這是說即使對自己的恩師生出憤恨心只極短的時間,便會燒毀多劫中辛苦積累的功德,更要在很長時間中在地獄等惡道輪回。一「剎那」是一次彈指時間的六十五份之一,大約是六十五份之一秒左右;也就是說如果對師長瞋恨只一彈指這麽短的時間,便會毀去過往六十五劫所積善業,更要在六十五劫中受苦。在《金剛手灌頂經》中,大勢至大士問佛陀:「世尊,如果有人輕視師長,會有甚麽果報呢?」,佛陀卻答說:「大勢至,如果我如實地回答的話,一切天衆、人等在聽後都會因受不起驚嚇而昏倒!」。由此可知,對師長生恨會有很嚴重的果報,對父母生恨亦然。這些痛苦的果報,並非上天給我們的懲罰,而是自然的因果定律。如果我們傷害一般的衆生,已經會感召極痛苦的結果。師長及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極重,如果傷害他們,所召之果報則更加嚴重。在因果定律中,殺生的果報已極嚴重,但若殺害父母,則更屬五無間罪之一種,與傷害佛陀等最重罪業並列。

要供養父母福田,我們可以以雙親喜愛的東西供贈,並爲他們辦事承侍。只要是不違反道德的事,我們應盡力滿足父母的要求。在平時,我們應多關懷父母。如果並不同住,我們也可以多打電話與父母聊天。對天下的父母而言,最大的禮物莫過於子女成材,所以我們好好地做人也是一種好的供養。總之,我們應努力令父母歡喜快樂。這不但是爲自己積集福德,也是報父母恩的表現。對在家人來說,這也是在積集自己的子女未來對我們有孝道的因緣。

即使父母已不在人世,我們仍有各種方法利益及供養他們。如果我們以受于父母的這個身體廣作善行,尤其是禮佛及捐血等身體所作的善行,亦會直接令已往生的父母得益(注:有關報父母恩的開示,讀者可參考法師著作《孝份無量》)。

除了對師長及父母供養侍奉外,我們亦可透過供養三寶而積累福德,例如在佛像前獻供燃香、花、燈及水果等。佛像雖然並不是真的佛,但我們可以透過佛像而積聚向佛獻供的功德。佛陀並不需要我們供上飲食,也不會因我們上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