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主三身合一忿怒尊儀軌導修

 

  前行開示

  修行這個法門,前行與其他法門共通,也就是說,行者必須在修法前打掃乾淨佛壇和修行的地方,要有一個代表佛陀等之佛壇、要如法供養、在適合的座墊上以七支坐法安坐及正確地發心等等。

  有關打掃佛壇,衲已講過多次了,在此不再重複,大家可以參考《菩提道次第廣論》有關章節(注:亦可參考祈竹仁寶哲著作《甘露法洋》、《生死自在》、《心生歡喜》及法師對其他法門之講解著作等)。

  佛壇上至少要有佛教之本師釋迦牟尼像。如果發心以此法門為終生本尊,則也應有一張此三尊合一身的本尊圖片供在壇上。

  供品方面,應如其他法門般,注意供品非由十不善業而取得;在供養時心不生吝嗇或後悔的心理。以上所說二者,乃供品之清淨及供養心之清淨,實為供佛之要訣。在供品內容方面,任何水、香、花、食品、明燈等都可做供,但由於此本尊屬事密部法門,應供素品及十分注意乾淨。

  座墊的要求亦與其他法門相同,以舒適能讓人久坐不累的座墊為合適。

  身的要求方面,如果健康許可,應作毘盧七支姿,亦即佛教中最標準的雙跏趺打坐姿勢;如果有腳患或腰病而不能久作雙盤,則單盤亦可。在上座後,若心有瞋恨等妄念紛飛,應先作調息,以把心安靜下來。

         心的要求方面,應以菩提心為基礎,亦即心起強烈之念:“為了利益眾生我必須成佛,故我現在要馬上精進地修這一個成佛的法門!”在釋迦本師示現於世上前,早已有外道宗教道術及世俗求福之思想。外道及世俗的人,修行是為了求自己今世有財、有利、長壽、健康及順利等等,這些心態並不是佛教修行者應有的動機,而且也不會帶來究竟的利益。如果以這種自利及短視的動機來修法,雖亦會有多少效果,但這只似吃飯一樣,只能解決一時之需,並不能琱[地解決痛苦,亦不可能為修行人帶來最大加持或最佳利益。為自己私利修持,能得之利益十分有限。為無邊眾生之利而修持,則即便一刹那間亦可得不可思議之大利益。為什麼呢?正如罪業乃由眾生而出,譬如我們因殺害眾生而得殺業之果等等的道理。同樣地,我們亦能因對眾生作利,而得功德及利益。若以為求今世一己之利之動機修持,即使修的法或持的咒是最殊勝的佛教法門,得效亦不會大,因為修持之動機並不符合佛法,而且也並不殊勝。故此,一切佛法修持,應以出離心或菩提心為動機方算如法。在本法門中,行者應致力於修法前培養出菩提心之覺受,為利益眾生而願成佛,並以此種心態作為修持之動機。此為修行時對行者心的要求。

  現在開始講及此法門之儀軌,我派中有不少三合一尊之長短法本,皆屬同一本尊傳承。今天所採用的版本,是衲的師祖一代宗師柏繃喀大師(Pabongkha Dechen Nyingpo18481941)所編著的一個短略儀軌。柏繃喀大師是一位高僧,對近代佛教影響至大,對你們漢人的恩德也特別深(注:上師乃指柏繃喀大師及其弟子之教法在漢地的廣泛流傳,如大師之再傳弟子法尊法師曾漢譯《菩提道次第廣論》等)。這個簡軌是自化為本尊的儀軌,但未受此本尊灌頂的人,雖不應自觀為本尊,仍可誦此儀軌,只需略為改良觀想,在儀軌中自化本尊時,心中改為觀想面前化出本尊即可以了,其他的細節都不必要修改。

柏繃喀大師

柏繃喀大師Pabongkha Dechen Nyingpo18481941

  現在我們對著儀軌一部分、一部分地講解。

  儀軌的最初是皈依及發心部分,這仍屬於修一個法門之前行部分。

  我誠皈依佛法僧 為利有情願成佛

  第一句是修皈依,第二句是發菩提心文。現在先談修皈依。

  修皈依時,有兩種傳統,一為觀面前有皈依境而至心修誦皈依文句,二為至心修誦但並不觀想面前有皈依境,此二者皆如法。

  欲觀皈依境者,簡觀即觀此法門本尊在面前虛空中不高、不低、不遠、不近之處,亦即眉心對面之虛空。本尊之身相,衲慢點會講及,現在先不說。我們心想他亦即上師之化現,而且包含了一切上師、祖師、本尊、佛、法、僧等三寶於一身。觀廣皈依境者,則觀上述本尊居中,四周圍繞著一切上師及祖師、四密部所有本尊、三世十方佛陀、菩薩、羅漢、緣覺、聲聞、辟支佛、空行父母及一切護法。在修儀軌中之皈依及發心兩句時,我們在此廣或略皈依境面前,至心地生出依止心,不論順境或逆境,我們一心依止佛法之開路者——諸佛陀、他們所開創的路徑——法、同行此路的道上伴侶——僧。

  如果選擇不觀皈依境,則如前述一樣地生出依止心而修持,唯一分別是不在心中觀想三寶皈依境在前而已。

  “為利有情願成佛”一句,是指我們非為一己私利,而是為了無邊眾生之利益,我們發願成佛及修持如六度等一切令致成佛的法門。誦時心中應配合著培養出這種覺受及決心。

  說至此,已講解完修此法之前行。不論修的是本法門或是彌陀、觀音等其他法門,其前行都是一樣和共通的,只有誦文之長及略的分別而已。前行若做不好,正行就不可能有力量。

上一頁 返回 下一頁